青岛技师学院青岛校区有什么专业(青岛技师学院)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8-15
来源:回澜听涛
城市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产业和人才的竞争。青岛想要在未来五年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务必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5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是对青岛现行人才政策的整合、集成、提升和完善,对现行的23项政策保留、6项政策优化提升,废止了不再适用的5项政策,以解决政策“碎片化”、落实不到位、人才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同时,政策围绕扩大基数、高端引领、凸显特色、赋能发展四个方面,制定了“十大计划”,完整勾勒出青岛进位争先的路径——
以人才高地策应产业高地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实青岛近来频频发起的部署、动员,表露出鲜明的“产才”融合动向。
4月24日,青岛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和《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这是市党代会谋划未来五年蓝图、市两会布置全年任务后,青岛首场“四大班子”一把手到场的大会,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
紧接着4月27日,青岛又以同样的最高规格配置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将愿景蓝图进一步描深绘实——在这个争夺城市话语权的主战场,青岛必须强。迈向“2万亿”,“7 10 7”现代产业体系是最牢靠的抓手。
可以说,三天时间召开两次重磅会议,青岛的雄心已然呼之欲出:稳制造、强实体,这座城市要的是“人才供给”和“产业升级”的螺旋上升,是“产业增效”和“人才发展”的互利双赢。
01
人才,引燃产业爆发的导火线
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如何相辅相成、良性循环?
按照预估,京东方物联网显示器件生产基地、融合光电显示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后,五年内将带动上下游的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提供岗位近3万个。
这组数据,就是最直观的答案。产业贫瘠,人才留不住;缺少人才,产业同样起不来。引进好项目、带来好产业、培育好人才,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最优生态。而这也正是青岛紧抓24条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其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引擎,还是人才成长的磁场和孵化坪。
《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产才融合”可谓是最大亮点。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想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无缝对接并非易事,这需要顶层设计有足够先见的预判,也需要落地执行有足够的可行路径。
就“产”而言,定位要“准”。这个“准”不仅包括把握市场导向、立足区位、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同样还得兼顾人才匹配,根据人才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不然再宏伟的蓝图,都是无本无源的空中楼阁。
青岛以制造起家,以工业强市,振兴实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24条重点产业链的梳理正是以基础资源条件为依托,不全面开花、忌贪大求全,抱守了聚焦的定力。
就“才”而言,引育要“实”。引得来、留得住,并真正能成为“活”的要素流动起来。
纵观《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中10条、40款意见,不难发现引才、留才的落脚点都非常“实”。为了补齐人才短板、真正托起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人才办、人社局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且明确的目标——三年内青岛要引才聚才75万。
又如,产业链之外,青岛同样在积极发挥平台效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到了“招大引强”行动,鼓励每个产业链引进投资过20亿元的重大项目,或者引领性的产业项目。同时,青岛面向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设十大千亩的新型产业园区,让这些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地、人才集聚的高地,有效融合“产动力”与“智动力”。
02
科创,紧抓人才竞争“得分点”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产业要全方位发展,自然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支撑。这其中,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城市竞速的关键角力点。
为此,《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瞄准了三个方面: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
作为市场中最核心的主体,企业对领军人才的高需求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具有强大驱动能力的人才,不仅能直接带动企业创新破局,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带“马太效应”,可以吸引更多领军人才聚集和成长,从而建立起“关键人才驱动型”的人才体系,真正实现“人才辈出”。
其实近几年来,青岛一直在积极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计划,已先后支持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40多名,引进和支持优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达到了8个。而其科技牵引力也直接体现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上。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对此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根据项目领先的程度和产业化的前景,会将人才项目评定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然后再根据项目的层次,对应发放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和每月4000元的个人津贴。这样的奖补力度,在同级别城市中并不多见。
在离岸人才基地建设上,青岛也已经探索出成效。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式在日本、上海成功复制出四个创新创业基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累计离岸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多人,孵化在青落地项目13个。
此外,为更加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沃土计划”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也得以再次细化。未来三年,青岛将力争实现三个翻番,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翻一番,超过1万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真正为人才打造在青岛干事创业的沃土。
03
工匠之城,这样炼成
除去“头部雁阵”,人才的底层基座同样不容忽视。
在振兴实体的共识下,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换言之,实体经济的振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青岛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了117.57万人,已经成为全市251万人才总量中重要支撑。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了29.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25%。
这个数字代表了青岛引才育才的阶段性成果,但比照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愿景目标,这个规模和结构比依然相对匮乏。
有多高远的梦想,就要匹配多雄厚的实力。想让“青岛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上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保有量,而现实中制造业重点领域确实存在技能人才的缺口。这也就意味着,青岛24条产业链要在三年内成型成势,大规模培养、配置技能人才刻不容缓。
为此,“人才强青”计划在“育”与“引”上集中发力。
2022年,青岛将重点培育30个产业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技工教育特色品牌,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将超过75%。这种按需定制、定向输出的路径,可谓“产学教”融合最高效的手段。
以青岛市技师学院为例,本年度专业设置将优先面向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进行倾斜,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图片来源:青岛市技师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高技能人才引进上,青岛对标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全面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而这也正是影响技能人才流动的第一因素。目前,青岛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平均水平,在35个大中城市里位居第一方阵。
同时,在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上,青岛将倡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持续促进技能工人的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产业是实体振兴的主抓手,在人才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上,青岛正以系统的谋划精准施策、扬长补短,使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实体经济起跳搭好“支撑点”。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163.com
涛君期待与各界精英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