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9-14
今天,好上学小编为大家带了为什么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 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 贡献
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有钱学森不过 他们应该是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 第一届没颁给他们 后面再颁 反而降低了档次
孙家栋那次?
二弹一星的功臣
屠守锷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9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1940年屠守锷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吴自良吴自良(1917年-2019年),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程开甲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9年11月17日),男,汉族,*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杨嘉墀杨嘉墀(1919.7.16-2019.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王希季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1942年,获得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守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自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开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嘉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希季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名字不要简介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邓稼先
屠守锷的人物专题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著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屠守锷无暇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情,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业。两年后,他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 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 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然而,**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航空专业课程。1947年,屠守锷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就在这个时候,他了解了中国*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此后,无论是在清华航空系任教,还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
原孑弹的研究者有谁
你说呢...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 程开甲、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
屠守锷的评价
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在《湖州市文化艺术志》的序中指出:“我在《江南小镇》中曾说过:这地区是文物精华的集中点,出过大诗人、大文豪、大艺术家、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和音韵学大师、大科学家。我列举了曹不兴、沈约、赵子昂、陆心源等,其中好在也提到了钱三强这样的一位原子物理学家。但是,我突然感到忘掉了一个人。我竟然没有提到拥有中国的航天之父称号的屠守锷,他也是湖州人。……” 科学救国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生,浙江湖州南浔镇人。父亲屠维屏是一个小职员,家境虽不大宽绰,却很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屠守锷少年时在家乡读书,后进人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及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课,后转移到湖南长沙借用湖南大学校舍复课。这时清华大学初设航空系,屠守锷即转入该系。他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列强蹂躏下的中国任人宰割的惨状,心头时时涌动着以科学技术强国的强烈愿望。1938年初,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随学校组织的旅行团,步行80余天,由长沙奔赴昆明就学。1940年夏毕业后,他参加了去美国的公费留学生考试,被录取。1941年夏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攻读航空工程。曾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厂任工程师,成为出色的飞机设计师。1943年他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交了论文“横向加强筋薄板的强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科学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种救国理想。许多人从国外学成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屠守锷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先驱之一。 屠守锷身在异国他乡,时刻想念着苦难深重的祖国,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一传到美国,便立即辞职,启程回国。 1946年2月,屠守锷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秋升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身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使他坚信只有*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就在北京城解放前夕,他加入了中国*。他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 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担任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提出独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中国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力主研制长征二号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并作为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1980年被授予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1985年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其实,岂止英雄人物,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的产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中远程多级火箭的研制成功,研制难度更大的巨型、远程、大推力火箭成了新的奋斗目标。谁都清楚,一旦踏上这级台阶,便等于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拥有了从自己的国土上还击任何侵略者的有效手段。屠守锷便是中国远程火箭的总设计者。 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去美国留学的资格。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部,并获硕士学位。
求*专家的名字
温柔一枪,战争之王
温柔之祭奠
你是指什么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上面好多*专家
冰冻蛋蛋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弹一星的功臣是谁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截至2019年1月16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当年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分别是: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钱学森(1911.12.11~ 201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1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王大珩(1915.02.26~2019.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彭桓武(1915.10.06~2019.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氢弹的研制计划。任新民(1915.12.05~2019.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黄纬禄(1916.12.18~ 2019.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屠守锷(1917.12.05~2019.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吴自良(1917.12.25~2019.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程开甲(1918.08.03~ 2019.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2] 杨嘉墀(1919.07~2019.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陈能宽(1923~2019.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朱光亚(1924.12.25~ 2019.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 关键问题。201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
1.钱三强 (1913-1992)2.钱骥 (1917-1983)3.姚桐斌 (1922-1968)4.赵九章 (1907-1968)5.邓稼先 (1924-1986)6.王淦昌 (1907-1998) 7.彭桓武 (1915- ) 8.程开甲 (1918- )9.黄纬禄 (1916- ) 10.屠守锷 (1917- ) 11钱学森 (1911- )12.周光召 (1929- )13.杨嘉墀 (1919- )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16.吴自良 (1917- )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9.朱光亚(1924-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屠守锷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哪些贡献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职员家庭。他上中学时就怀着“工12业救国”的理想用功读书,学业名列前茅。抗战爆发后,他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目睹日寇飞机横行无忌、轰炸无辜的暴行,便萌发了学习飞机*,亲手设计出自己的飞机,以抗击敌机侵略的强烈愿望,于是从机械系转入到新开设的航空系,改学新的航空专业课程。1941年夏,屠守锷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获航空正程硕土学位。抗战胜利后,屠守锷带着新的希望,怀着一腔报国热血,辞去了在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工厂谋得的工程师职位,毅然远涉重洋回国。然而**发动内战,使屠守锷兴办航空实业之梦破产,他便把报国之志倾注到培养航空人才上,遂到西南联大任教,专门开设航空课程。1947年,他在清华大学接触*人,吸取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48年末,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屠守锷秘密加入中国*,从此更自觉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事业。北平解放后,屠守锷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任教,担任过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为新中国的航空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培养了第一代航空专业人才。1957年2月,由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屠守锷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从此便紧紧地与航天联系在一起。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并没有多想,只是服从组织的分配,从头学起,为国防事业出把力。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是为个人的某个目标,而是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地去干祖国需要的事业。”屠守锷满怀信心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主持火箭结构强度与火箭总体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开始摸索实践,创造条件边学边干,向一项崭新的工作进军。1957年9月,他作为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顾问,赴莫斯科参加谈判,促进了苏联提供火箭技术的援助,中国开始了第一枚P-2导弹的仿制工作。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中止技术援助,给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严重困难。在这种境况下,屠守锷铿锵有力地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在他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很快闯过了仿制关,并转入了自行设计的发展阶段。1961年,屠守锷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不久又兼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作为钱学森院长的助手,全面负责导弹研制的技术抓总,着手导弹改型设计和技术攻关,先后主持了多种型号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广大科技人员无不痛心疾首,一时之间失望的情绪笼罩在人们心头。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屠守锷临危受命,担负了分析查找失败原因的任务。他协助林爽总设计师,指导设计人员开展全面的研究,进行各种环境的模拟分析,做了上百次分系统和总体试验,经过大量的数据处理,反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查明了原因,采取了措施,对导弹设计进行改进,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1964年6月29日,这种自行设计的导弹再次发射获得成功,后来这种命名为“东风”2号的中近程导弹连续发射8次试验都告捷。1965年3月,国家决定尽快把我国的洲际导弹搞出来,要求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屠守锷担任了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很快就拿出了洲际导弹的设计方案。在研制中,他大胆采用各种最新技术,特别是采用了平台计算机制导系统、高可靠大型火箭发动机、高强度铝铜合金箱体结构、精密电液伺服机构等,使洲际导弹在运载能力、制导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在总装测试的100天中,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及时处理伺题,保证可靠的质量。1971年,在这种导弹发射前,周恩来总理在听取汇报时关切地问:“屠总,你认为这枚导弹可以发射吗?”屠守锷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该做的工作都做了,目前它的性能状态是良好的。我们认为,这枚作为首发试验的导弹,应该尽快试验,以便进一步检验我们的设计方案,从中找出不足。”1971年9月,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获得成功。但由于“文革”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屠守锷和许多专家受到冲击,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受到严重影响。屠守锷在“文革”风雨的吹打中得到了锤炼和考验,在被批斗时期还坚持天天上班,埋头工作,查资料,审图纸,搞实验,算数据,提出改进的新设想。甚至在批斗会上,他还凝神屏气,镇静自若,心里在验算着数据或思考着方案,为提高可靠性进行重大设计修改。1975年11月,用这种导弹改装研制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屠守锷为自己付出心血结出的果实而感到欣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发射远程火箭试验的公告,引起世界瞩目。屠守锷整整等了这次飞行试验9年,也努力奋战了9年。在这9年中,他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还经常深入到研制和试验的工作现场,随时精心分析和解决新发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为了提高火箭的可靠性,解决火箭的一些技术关键,他深入到各个研制和试验基地,大江南北,大漠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艰辛的足迹。洲际导弹身上的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哪怕有一个接触点出现毛病,都 造成发射失败。屠守锷带着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查出了几根多余的铜丝,把任何一点隐患都消除在发射之前。即使在率队奔赴酒泉发射基地的列车上,他还在思考着每一次方案决策、每一项技术措施、每一个薄弱环节……在发射基地,他身着工作服,在导弹测试阵地和发射阵地,在测试问和塔架前忙碌检查,做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不放过一个疑点。当洲际导弹在发射台上竖起来之后,他甚至不顾连日劳累,爬上数十米高的塔架,做最后的临射检查,并胸有成竹地写下了千钧之重的“可以发射”四个字。当这枚洲际导弹呼啸腾空,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预定目标时,屠守锷这个名字也随之传向世界,享誉全球。在人们欢庆洲际导弹发射成功的时候,作为总设计师的屠守锷又不声不响地扎进了新的工作中,分析研究各个方面报来的数据,冷静地思考着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索着新的目标。他不喜欢出名,不爱抛头露面,对鲜花掌声、赞扬祝贺不屑一顾,乐于不动声色,甘于默默奉献,只是在进一步考虑洲际导弹 尽快定型,如何改作航天运载工具。他根据卫星发射的需要,又主持了对“长征”2号火箭的适应性改进,提高其运载能力和技术性能。他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自1982年投入使用以来,连续十多次成功发射科学试验卫星和国土普查卫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屠守锷从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出发,研究了开发航天技术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他提出应像在南极建立自己的工作站那样,早下决心开发空间技术。他令人信服地例举了发展卫星对普及全民教育、综合开展国土普查、准确预报天气、进行空间生产等带来的巨大效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航天技术的策略和途径。1986年,他支持年轻航天专家提出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设想,认为运用先进的捆绑技术是立足我国现有技术成果,高速度、少投资发展大型运载火箭的最佳途径。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获得了一次飞跃,将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一下就提高了三倍,开辟了空间开发和国际商业发射的广阔前景。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屠守锷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他对如此辉煌的成绩,仍以那样从不突出自己的平常心态,谦逊地说:“我不过是参加工作早了一点,得到了机遇,把我放到了这个位置,换成别人也会做出这样的成绩。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他从总设计师岗位退下来后担任了高级技术顾问,但从不言“退休”二字,仍然在为中国航天描绘壮丽的蓝图。早在1990年“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研制发射成功之后,他对中国航天的未来满怀*地说:“以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只要稍加改进,就有能力把载人飞船送到轨道上去,这一天为时不会太晚。”果然,屠守锷为载人航天工程献计献策,“神舟”号试验飞船已经上天遨游了。通天之路是无止境的,屠守锷还在这条路上奋力跋涉,一定会达到更光辉的顶点。
两弹元勋有谁
你好!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1.钱三强(1913-1992)2.钱骥 (1917-1983)3.姚桐斌 (1922-1968)4.赵九章 (1907-1968)5.邓稼先 (1924-1986)6.王淦昌 (1907-1998)7.彭桓武 (1915-2019 )8.程开甲 (1918- )9.黄纬禄 (1916- )10.屠守锷 (1917- )11钱学森 (1911-2019 )12.周光召 (1929- )13.杨嘉墀 (1919-2019 )14.陈能宽 (1923- )15.陈芳允 (1916-2000 )16.吴自良 (1917- 2019)17.任新民 (1915- )18.孙家栋 (1929- )19.朱光亚(1924-2019 )20.王希季 (1921- )21.王大珩 (1915-2019 )22.于敏 (1926- )23.郭永怀 (1909-1968)
两弹元勋是谁
邓稼先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
一共有23位科学家。 获得两弹一星奖的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元勋,并不能吧某一个人拿出来单独说事,因为23个人的在两弹一星方面都是开创性的贡献。我给你链接一个网址 是对两弹一星元勋的 。 .cn/s/log_7385f5e00100pmcp.html
钱三强、 于敏、王大珩、 王希季、朱光亚 、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 、陈芳 允、陈能宽、 杨嘉墀、周光召 、钱学森 、屠守锷、 黄纬禄、程开甲、 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等
邓稼先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 1.钱三强(1913-1992)2.钱骥 (1917-1983)3.姚桐斌 (1922-1968)4.赵九章 (1907-1968) 5.邓稼先 (1924-1986)6.王淦昌 (1907-1998)7.彭桓武 (1915-2019 )8.程开甲 (1918- ) 9.黄纬禄 (1916- )10.屠守锷 (1917- )11钱学森 (1911-2019 )12.周光召 (1929- ) 13.杨嘉墀 (1919-2019 )14.陈能宽 (1923- )15.陈芳允 (1916-2000 )16.吴自良 (1917- 2019) 17.任新民 (1915- )18.孙家栋 (1929- )19.朱光亚(1924-2019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9 )22.于敏 (1926- )23.郭永怀 (1909-1968) 参考资料: zhidao.aidu.com/question/343440950.html
邓稼先
以上就是好上学整理的为什么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上学。
标签:为什么屠守锷没有获最高科学技术奖??